“蛇盘兔”作为扎根民间的生肖符号组合,在剪纸、面塑、铁板浮雕等非遗技艺中延续千年。这些具象化的艺术表达,不仅定格了蛇与兔的生肖形象,更将祈福纳祥的民俗密码融入指尖匠心,成为解读传统生肖文化与生活智慧的鲜活载体。其寓意并非单一指向,而是在非遗传承中逐渐沉淀出财富祈愿、婚姻祝福、家族和睦等多重内涵,与民众的生活期待深度绑定。
剪纸艺术是“蛇盘兔”符号最普及的非遗载体,不同地域的剪纸技艺赋予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寓意侧重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的山西中阳剪纸,以红、彩及熏样技法见长,省级传承人崔春梅的作品将蛇形转化为大树躯干,中间盘绕兔子,搭配窑洞与摇钱树意象,直接呼应“家有蛇盘兔栽下摇钱树”的民谚。这种构图将生肖符号与农耕社会的财富向往结合,蛇的蜿蜒与兔的肥硕形成视觉平衡,暗合“富足安稳”的心理期待。
河北蔚县剪纸以“阴刻为主、阳刻为辅”的刻染技艺著称,且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国家级传承人周淑英的“蛇盘兔”作品突破传统造型,将蛇塑为如意形态,与手捧花朵的兔子共同构成“福”字轮廓,内部藏有数百个小“福”字,使“蛇盘兔,辈辈富”的寓意延伸为“日日有福气”的细腻期许。山西高平剪纸传承人罗继兰的创作则更注重纹样叠加,其“蛇盘兔”作品中融入寿桃、石榴、双钱纹等元素,8组生肖组合与盘长结呼应,将财富寓意拓展至福寿绵延、子孙兴旺的维度。这些剪纸作品虽技法各异,却都通过生肖符号的组合,完成了民俗寓意的视觉转译。
面塑技艺让“蛇盘兔”从平面符号变为立体的生活仪式载体。山西灵石的清明面塑习俗中,“蛇盘兔”是祭祀“后土”与馈赠亲友的必备品。当地人用白面捏塑出吐信的蛇与肥硕的兔,蛇身缠绕兔身的造型,最初与纪念介子推母子的孝道文化相关,后随方言谐音演化出“必定富”的寓意。在土地贫瘠的旧时,白面的珍贵让这一民俗更显庄重,上坟时先以“蛇盘兔”祭拜大地之母,再祭拜祖先,将生肖符号与感恩土地、缅怀先祖的仪式深度融合。作为馈赠礼品,它承载的不仅是物质心意,更是“送福运”的情感传递,成为维系亲友关系的文化纽带。
金属工艺的介入为“蛇盘兔”注入厚重感与时代新意。河北省省级非遗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郭海博父女创作的“金蛇送福”作品,以十万次敲打在铜板上塑出纹样:蛇头化作“福”字偏旁的点,经火温烧成橘红色寓意鸿运,蟠虺纹构成字身,蛇与兔的生肖意象暗含其中。这种将传统生肖符号融入书法意象的创作,既保留“蛇盘兔”的吉祥内核,又以金属的坚韧特质赋予其“福运稳固”的新解,展现非遗技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。
“蛇盘兔”的民俗密码,根植于生肖属性与五行文化的深层关联。传统五行学说中,蛇属火,兔属木,形成“火生木”的相生格局,这种能量互补关系被投射到生活各领域。在婚恋语境中,属蛇与属兔的婚配被认为能实现性格互补——蛇的果决可破解兔的犹豫,兔的包容能柔化蛇的急躁,这种相生逻辑让“蛇盘兔”成为婚姻美满的象征,民间常以此剪纸装点洞房。这种解读并非抽象说教,而是通过非遗作品的传播,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生活共识。
方言谐音的偶然契合,让“蛇盘兔”的寓意得以广泛传播。在山西介休地区,“蛇盘兔”的发音与“必定富”相近,这种语音关联让原本承载孝道记忆的符号,自然延伸出财富祈愿的内涵。非遗技艺则让这种谐音寓意获得具象化表达,无论是剪纸的红色基调,还是面塑的饱满造型,都通过视觉符号强化了“喜庆吉祥”的感知,使这一民俗密码跨越地域界限,成为多地共享的文化符号。
非遗中的“蛇盘兔”符号,始终处于活态传承中。从秦简中生肖与地支的早期对应,到汉代画像石中剪纸图案的雏形,再到当代传承人对造型与寓意的拓展,蛇与兔的组合从未脱离民众的生活实践。周淑英与女儿共贴窗花的习惯,郭氏父女的代际合作,都证明这一符号在家庭传承中延续的生命力。它既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与生肖的认知,也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期待,成为非遗技艺中“传统”与“生活”相互滋养的鲜活例证。
“蛇盘兔”的民俗密码,藏在剪纸的刀锋与色彩里,躲在面塑的指尖温度中,融在金属的锤击纹路间。这些非遗作品让生肖符号超越了简单的纪年功能,成为承载孝道、财富、婚姻等多重寓意的文化载体。它的延续与演变,见证了民俗文化在生活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,也让十二生肖的传统智慧,通过可触摸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。